首页 资讯 正文

远征极地的那些人、那些事……凯旋的“雪龙2”号上,这场发布会感人至深

体育正文 162 0

远征极地的那些人、那些事……凯旋的“雪龙2”号上,这场发布会感人至深

远征极地的那些人、那些事……凯旋的“雪龙2”号上,这场发布会感人至深

6月(yuè)12日,“雪龙(xuělóng)2”号极地(jídì)考察船圆满完成中国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rènwù),回到阔别200余天的上海母港,创下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单船执行任务最长时间纪录。6月14日,“雪龙2”号迎来了首场新书发布会——《筑梦极地四十年》系统回顾了我国极地科技事业的发展(fāzhǎn),用浓墨重彩记录了值得记住的那些人、那些事。 发布会(fābùhuì)现场,四位极地事业的亲历者,带领几十位中小学师生,共赴一场穿越时光长河、探寻极地奥秘(àomì)的精神之旅。 老船长忆往事:远征(yuǎnzhēng)极地不容易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原党委书记(dǎngwěishūjì)、“中国航海终身贡献奖”获得者魏文良深情讲述了自己从事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de)人生故事。他曾经5次担任(dānrèn)船长,7次担任考察队(kǎocháduì)领队和党委书记;作为船长他建立了中国第二个(dìèrgè)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中山站。退休后还多次作为顾问参加中国南极考察。 本次“雪龙2”号在(zài)南极秋季的(de)冰雪考察中取得了四十年来的最好成绩。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夏季和秋季连续集中考察,由于设备更新换代,考察队分几批(jǐpī)从不同港口登船,还登上飞机进行南极考察。这在魏文良担任船长的时候是无法(wúfǎ)做到(zuòdào)的——因为那时候,中国还没有破冰船。 魏文良曾作为(zuòwéi)船长,率领中国(zhōngguó)第5次南极(nánjí)考察队乘坐“极地”号踏上远征南极之路,目标是在南极建设中山站。那次航行不仅填补(tiánbǔ)了自郑和下西洋600多年来中国航海史的空白,更是开拓中国南极考察新领域的里程碑。 然而,航行途中,“极地”号遭遇重重艰难险阻。进入(jìnrù)南大洋西风带时,船只摇摆幅度达38度左右,为确保安全穿越(chuānyuè),魏文良在驾驶台坚守60多个(duōgè)小时。进入南极洲后,海冰密集度越来越高,长时间与海冰碰撞使船艏出现(chūxiàn)宽60厘米、高1.1米的大洞,300多吨(duōdūn)海水(hǎishuǐ)灌进船舱,严重威胁船舶安全。好不容易到达(dàodá)南极,在船艏距冰盖几百米处又突发特大冰崩。面对绝境,魏文良连续7天未上床休息,时刻站在驾驶台用方位镜监测冰山变化,最终成功利用(lìyòng)两座冰山间的缝隙突围。 “中国(zhōngguó)极地事业离不开(líbùkāi)极地人(rén)的奋斗。” 魏文良感慨,一代代极地人无怨无悔地坚持在这个岗位(gǎngwèi)上,建南极昆仑站时,有同志不小心掉入冰海中,爬出来换件衣服又继续工作。但艰苦之中,亦有很多充满成就感的幸福时刻,“中山站落成当天,因天气原因,我和船员选择在海上坚守,当看到(kàndào)五星红旗在南极大陆上空升起,大家(dàjiā)不禁热泪盈眶。” 新书勾起普通人(pǔtōngrén)兴趣:科技实力强大 极地科考中的使命感与荣誉感,是(shì)极地人坚守在这片万年冰冻的“热土”上的原因(yuányīn)。四十年来,中国极地人筚路蓝缕,筑梦极地。魏文良退休后依然关心我国极地科考发展(fāzhǎn)情况,并坚持做极地科考科普演讲,让更多人了解这片白色大陆(dàlù)上的故事。 魏文良还有一个特殊的(de)身份——《筑梦极地四十年(sìshínián)》顾问,“这本书较为全面地梳理了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历程中真正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chéngguǒ),并(bìng)讲述了成果取得背后的故事。作者(zuòzhě)访谈了很多科研人员,并在成稿后请人把关技术细节,使得本书不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还增强了科学性,对普及极地科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随科考队去(qù)南极是我的梦想,这本书(běnshū)是对(duì)这个梦、对中国极地科考四十年的一次总结回应。” 《筑梦极地四十年》作者陈瑜与现场观众分享了本书背后的创作故事。 为了让普通人也能充满兴趣,作者决定挖掘极地科考背后科研人员的(de)生动故事(gùshì)。“孙立广老师想去南极研究企鹅(qǐé)粪,却意外找到了3000年前的南极泥土。” 陈瑜举了书(shū)中的一个例子,中国科技大学教师孙立广53岁获得了一起前往南极的机会,他(tā)想要研究企鹅粪便,借此研究环境与气候变化,“但总共100天的科考时间里,他始终没能采集到企鹅粪便,直到(zhídào)第97天,才在企鹅聚集的一处洼坑中采到一段长达67.5厘米的泥芯。回来(huílái)之后经过鉴定,泥芯的寿命为3000岁,最后开拓(kāituò)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在书中,这样的(de)故事还有很多。2003年度国家最高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为了(le)更好地领导(lǐngdǎo)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南极更新世晚期环境演变”,在74岁高龄时踏上(tàshàng)了南极考察的征途。“火山爷爷”刘嘉麒院士也是这本书的推荐者,人们问他去过哪些地方时,他会非常自豪地表示最令(zuìlìng)他得意和(hé)难忘的还是追随他的老师前往南北极的科研经历。 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工作人员的引导和(hé)讲解下(xià),现场观众有序参观了(le)“雪龙(xuělóng)2”号。大家近距离感受了我国先进极地科考装备,参观了驾驶室、实验室、生活区等区域,了解了船舶的航行操控、科研应用以及科考队员的生活保障情况等。参观过程中,小观众们纷纷拍照记录,赞叹(zàntàn)国家极地科考的强大科技实力。 据悉,“雪龙2” 号作为我国极地科考的旗舰,不仅(bùjǐn)驰骋在冰原(bīngyuán)海域开展科研(kēyán),还化身为科普(kēpǔ)极地知识的前沿阵地,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极地科普事业发展。在国内(guónèi),“雪龙2” 号多次举办开放日活动,邀请(yāoqǐng)民众上船参观;走出国门,“雪龙2” 号同样积极传播极地知识,在新西兰、泰国等地举办公众开放日,让更多人了解极地科考工作。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郜阳(gàoyáng)
远征极地的那些人、那些事……凯旋的“雪龙2”号上,这场发布会感人至深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